js345线路检测(中国)有限公司 | 中文版 | ENGLISH | 管理员入口
关注官方微信
当前位置: js345线路检测 > 新闻信息 > 综合新闻 > 正文
综合新闻

【固本强基育新人】西安交通大学“侯宗濂基础医学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纪实

日期 : 2022-06-02 点击数: 来源:交大新闻网

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的高校之一,“基础医学专业”于2020年入选国家第二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名单。这既是对西安交通大学医学教育的肯定,也为“医学科学拔尖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扎根西部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教育有着优良的传统与浓郁的爱国情怀,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反抗日本侵略,师生西迁陕西,开创了西北高等医学教育先河。近百年来培养了一大批医学专业人才,引领着区域医学科学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国家的健康发展,肩负着护佑西北人民生命健康的重任。

西安交大医学教育抗战迁陕纪念碑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侯宗濂基础医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传承西迁精神,汇集全校教学资源,打造人才培养“特区”。基础医学拔尖学生培养,秉持“生医并重、多科融通,巨擘托领、学界精英”理念,聚焦重大医学科学问题、临床医学基础问题,以培养“有潜力从事生命健康原创性研究的医学科学家”为目标,学院—书院联动,文化熏陶和知识启迪并行,扎实培养基础医学青年英才,传承弘扬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守正创新

基于我校“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1.0”及“少年班”等的扎实基础及丰富经验,结合基础医学专业特点,为“侯宗濂基础医学拔尖学生”量身定制成长体系。

侯宗濂基础医学拔尖学生成长体系

双院联动及全程“双导师,助力学生成长。西安交通大学是全国最早全面施行书院制的高校之一,2007年成立“宗濂书院”,并于次年开始推行书院—学院双院育人模式。2016年成立“钱学森学(书)院”,深入探索和实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基础医学拔尖学生全程实行双院制(钱学森学(书)院、基础医学院-宗濂书院)培养模式,遵循钱学森学长教育理念,秉承其大成智慧学中“量智与性智相结合、科学与艺术相结合、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微观认识与宏观认识相结合”的思想精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助力学生成长。与此同时,厚植医学人文情怀,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全程推行“双导师”制(专业内—外、基础—临床)和学分制管理,强调拔尖学生培养的个性化与国际化。

拔尖学生成长体系

拔尖学生在交大西迁纪念馆(左)、陕西历史博物馆(右)参观学习

拔尖学生在西迁纪念馆及历史博物馆参观学习

拔尖学生参加最佳团日活动

拔尖学生参加最佳团日活动

拔尖学生在附属医院做志愿者

课程内容整合及交叉融合,提升学生能力。西安交通大学的器官系统整合课程教学具有光辉的历史。1957年,西安交大医学教育倡导“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基础与临床结合”,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器官系统改革计划并付诸实践。1986年在我国最早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PBL),2007年创建“侯宗濂医学实验班”,构建了我国最完整、最彻底的器官系统整合教学体系与PBL教学模式。基础医学拔尖学生培养在原有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知识需求,在“厚基础、强交叉”的思想指导下,实施以学科为基础的基础课程学习、器官系统整合的临床知识学习和以能力提升为目标的渐进式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夯实基础知识,强化学科交叉,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第一附属医院做志愿者

侯宗濂基础医学拔尖学生课程教学体系

培养基础医学拔尖人才

传承西迁精神,强化使命驱动。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交大考察时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西迁精神是交通大学在奋斗历程中沉淀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也是指引交大人继续奋进的磅礴精神力量。钱学森学(书)院、基础医学院、宗濂书院共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西迁教授讲述西迁故事、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讲述抗疫故事,以及诵读经典、听取报告、参与交流等“四个一百”活动等,实现“以事示人、以文化人”,融思政教育、品行养成、专业教育、职业精神培养为一体,聚焦重大医学科学问题以及传染病、慢性病防治等重大挑战,塑造具备热情、纯粹、执着的品格,有理想、有温度、有奉献精神的优秀青年,为形成医学科学的中国力量奠定基础。

优化课程体系,促进科教融合。根据“厚基础、强交叉”的指导思想,加强课程设计和内容更新。融“理工强基、医学融通、境外拓宽、研究创新”为一体,一人一策。课程内容方面,以“基础—专业—拓展”为主线,夯实生物医学基础;纵向课程融合贯通,强化医学基础知识,体现临床需求。计划利用2学年时间进行大类基础课程与部分个性化模块的学习,2学年的时间开展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学习;全程进行阶梯式综合实践教学和能力训练,兴趣导向,交叉融合,实现“生医并重、多科融通”的培养目的。依托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研究平台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境内外合作团队研究平台、医工、医理、医信结合科研平台,强化“医学+X”的交叉融合。鼓励学生参与重大项目研究,并通过大学生创新项目、开放实验、学科竞赛、“互联网+”、创新基地建设等,激发学生创新潜质,启迪学生思维,引领学生大胆探索基础学科前沿,凸显基础医学拔尖人才培养的交大特色。

组建课程团队和导师团队,创新学习方式。基础医学拔尖学生的成长及培养方案的执行由“课程团队”与“导师团队”共同完成,实现大师引导、巨擘托领。除邀请校外专家之外,跨学院、跨学科聘请教学工作优秀、科研工作突出的教师担任基础医学拔尖学生的授课教师及团队导师。两支队伍的教师分工协作,共同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帮助。“课程团队”主要负责课程学习与知识传授,“导师团队”偏重创新实践与能力提升。学校及学院组织各方资源,为课程团队及导师团队提供最优越的资源配置,保证团队教师、导师开展工作。“课程团队”负责开展优质教学,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团队负责人组织开展教学研究及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拔尖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学互动,引导学生“悟道”“生惑”“创业”,提高培养质量。“导师团队”负责针对重大医学科学问题开展课题研究。学生根据科研兴趣自由选择研究方向、融入导师团队,实施“早团队、早实践、早科研”,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与创新实践能力,强调个性化能力提升,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及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为实现健康中国作出贡献。

关闭